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12月11日,在赣州参加了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后,寻乌县水源乡袁屋村计生专干兼妇女主任韩存珍又匆匆赶了回去。
出来两天,她心头记挂着好些事:村里的新农合资金只收了一部分,回去以后还得趁着早晨天没亮、晚上天黑了的时间去收一收,否则大白天都找不着人;果树的黄龙病防控问题又得进行新一轮普查了,发现果树有问题的话得耐心给果农做工作,及时清除;临近岁末,村里的流动人口陆续回来了,计生工作得抓紧……
虽然是出来参加活动,但韩存珍把这两天当作一次休假。从2008年无心插柳地高票当选了妇女主任以来,在韩存珍印象里,她只休过两次假。一次是远在云南的父亲得重病的时候,另一次就是三四个月前她骑车不慎跌伤,导致左手骨折的时候。
尽管缝了24针、手臂里至今还埋着两条钢板,但韩存珍一出院就投入了工作。“那阵子,土地确权、养老保险、新农合、新农保、森林防火,土坯房改造……一大堆的事。要填表格,我哪怕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也要写完;村里开会要打扫卫生,我就靠一只手收拾。”说到这里,这位乐观干练的哈尼族媳妇乐呵呵地对记者说,“幸亏伤的是左手,右手还能照常干活写字。”
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韩存珍是哈尼族人,2003年通过网络与当时身在深圳的寻乌县水源乡袁屋村村民袁艳初相识。经过一年的了解,2004年与袁艳初结婚。
2008年随丈夫回到袁屋村居住后,韩存珍跟着公婆一家九口挤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四五间土坯房里。每到刮风下雨,她就胆战心惊,不仅担心自家,还担心其他村民。有一次,寻乌县遭遇特大暴雨,她担心靠山而建的土坯房发生坍塌,就急匆匆拿了一个手电筒和一把雨伞出门。暴雨中的山路尤其难走,她花了3个小时,通知提醒了10多家农户,凌晨一点才回到家。
由于基层工作琐事多,韩存珍已经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。虽然自家也要养猪、养鸭、种菜、栽果树,但只要“公家”有事,韩存珍都会第一时间先做好“公家”的事,再处理自家的事。
说起这些年来做基层工作遇到的困难,韩存珍说,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障碍。刚开始,她完全是“鸡同鸭讲”,闹出了不少笑话。但是做基层工作不会本地语言怎么行?韩存珍狠下苦功,用心琢磨,想方设法多和村里的老人话家常,渐渐能听懂寻乌话了。到如今,她已能说一口地道的寻乌话。
相对于语言障碍,个别群众的不理解更让韩存珍伤心和委屈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容易得罪人,有些村民看她是外来的媳妇,不配合不理解。冷言冷语少不了,更有甚者,偷偷摸摸把她家的电线和电话线剪断,“就在上个月,又被剪断了一次”,说起这些,韩存珍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为了在群众中积极倡导多生一胎不如好好养育一胎的思想,韩存珍从自身做起,生育了一个女儿后,取得家人的支持,主动放弃生育第二胎的指标,并申请了独生子女一卡通证,在乡邻中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如今的袁屋村与韩存珍记忆中的袁屋村相比,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《若干意见》出台实施以来,袁屋村土坯房集中改造了114套,累计发放惠民资金170余万元,修建组组通公路长达3公里,全村所有村民已通电,农民改厕有120多户。
眼看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之后,韩存珍心里又酝酿着另一件心事:“我要发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性,在袁屋村组建水源乡第一支广场舞队伍。现在,我已经参加了寻乌县妇联举办的广场舞培训,准备亲自上阵担任领舞,丰富袁屋村村民们的文化生活。”(记者谢若闲)